创新背后的温度
南阳市第二十一学校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庞 豪 摄)
教育深耕、安置加速、共建聚力——南阳通过创新实践,将“完善双拥工作机制”的顶层设计转化为有温度、见实效的基层答卷。
打造“国防教育+全学科”教学模式
“我部正在进行军事演习,一分队和二分队相隔525千米,一分队的行进速度是90千米每小时,若需在3小时内完成汇合,二分队以何时速行进才能完成任务?”作为此次“演习”的指挥官,齐芯贤同学正在向队友发布任务。
这场情景演绎来自南阳市第二十一学校,不过这不是军事夏令营,而是一堂寻常的四年级数学课。老师带大家一起模拟这道题的情境,让解决问题与数学公式结合,帮助大家理清解题思路。
在情境教学中,原本抽象的方程应用题变成了真实的战场模拟,学生需要将自己代入题目中的角色,以最快速度给出答案,保证“任务”完成。
这次数学测试,前面的题目齐芯贤都做得很好,唯独在这道题上被卡住。下课后,她赶忙把这道题整理到错题本上,“想不到,数学公式还能在军事训练中起作用。”
2024年起,南阳市第二十一学校开始探索将国防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将军事演习等元素融入计算题;将红色题材的语文课文与写作相结合;在英语句型教学中创设与国防相关的情境对话;在体育课中融入队列训练、体能训练等军事化元素;每学期最少教两首红色曲目……
在南阳市第二十一学校,国防教育不局限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不局限于每月1次的班会课,而是融入全学科教学,让国防教育与学习生活深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
在学校的培养下,毕业生白学哲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高分考入河南省海军航空实验班;秦子起凭借不懈努力,被河南省实验中学空军青少年实验班录取。更有数十名少年相继冲破招飞重围,用行动展现对国防事业的热忱。凭借系统化的国防课程体系与创新育人模式,南阳市第二十一学校于2024年荣膺“南阳市中心城区双拥学校”称号。
“我们是在培养关心国防的未来公民。”校长张瑛展示着“国防教育+全学科”教学方案,“当孩子们能用数学知识分析兵力部署、用议论文探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时,家国情怀就有了真实的载体。”
新学年即将开启,“开学第一课”上,五年级学生将展示去年排练的合唱节目《黄河大合唱》。稚嫩的“保卫家乡,保卫黄河!”将响彻楼宇,校园又将恢复往日的生机。这里没有真正的战场,但每个孩子都在知识的阵地上成长为自己的英雄。
专项机制,缩短退役士兵待安置期
赵瀚对着办公桌拍下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文案写着“新战位”,定位是淅川县卫健委。
看着对面忙碌的同事和自己整洁一新的办公桌,赵瀚既兴奋又忐忑,在部队干了16年,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份新工作。
桌上的手机开始震动个不停,打开微信一看,全是战友发来的消息:
“恭喜啊兄弟,好单位!”
“上岗了?这么快,我这还没消息呢。”
“老哥你这够快的,好事,到时候请吃饭啊!”
……
确实是快。上周选岗,这周通知上班,转业安置这件大事就这样落定,赵瀚还有点发懵。
退役前,赵瀚找战友了解过,他们说士兵退役后档案要逐级审核,还要协调岗位和编制,从离队到上岗一般需要近一年时间。赵瀚2023年12月退役返乡,2024年7月就上岗报到,确实是同批战友中安置得最快的。
赵瀚不知道的是,快速安置的背后是一项机制的创新。
2019年,淅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始探索退役士兵转业安置新机制,锚定“待安置期长”“待安置期待遇低”等退役士兵关注的痛点,缩短退役士兵待安置期。
“我们向县委、县政府争取到支持,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都给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开通‘绿色通道’,很多工作都能做在前面。”淅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立勇解释道,“我们一般会和编办协调好,根据往年转业人数提前请各接收单位预留好编制,一般在四五月份,当年需要安置的士兵数量会明确,这时候编制已经基本协调好,审核完退役士兵的档案就可以组织选岗了。”
新机制带来的不仅是提前推进工作的权限,更是流程上的简化。每年7月,当教育、卫健等部门的编制规划摆上淅川县政府联席审议会议的案头时,退役士兵安置方案也会同步“亮相”。这场打破部门壁垒的“多事联审”,实现了“一次过审、即时上岗”的加速度,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工作也会简化很多。
对于待安置的退役士兵而言,时间就意味着真金白银。现行政策下,他们每月仅能领取不到200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而提前入职带来的却是翻倍的收入增长。“这批小伙子提前4个月走上工作岗位,工资收入能增加将近1万元呢!”王立勇指着工资对照表说。
军警民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
2025年农历正月十五,天下玉源社区洋溢着温暖的烟火气。
下午,玉石市场早早收了市,家家户户飘来饭菜香,阿卜杜热合曼·米吉提家灶台上,一锅汤圆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作为“中国玉雕第一镇”,当地蓬勃发展的玉石加工业吸引着大批来自和田等地的维吾尔族同胞。他们带来温润的和田玉,也带来载歌载舞的热情活力。
石佛寺公安分局副局长、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森照例开始了每天下午的巡查,从社区到商铺,总能看到这位基层干部的身影。
“阿卜杜热合曼,不回家干嘛呢?”李森老远就认出了他。
“和朋友玩,家里的晚饭还没有做好。”阿卜杜热合曼说普通话时语速很慢,还有着浓浓的维吾尔语口音。
“还在坚持跑步吗?下次和武警哥哥踢足球,可别再输了!”
阿卜杜热合曼别过脸,倔强地哼了一声。
2024年夏天,学校举办了一场和武警河南总队南阳支队机动二中队的足球友谊赛。最后十分钟,武警官兵凭借出色的体力连进两球,反超阿卜杜热合曼和同学们,赢得了比赛,这让阿卜杜热合曼遗憾不已。
“再比一场,我们肯定不会输!”
“好,今年再比一场,我帮你们联系!”和部队打交道,李森很乐意,因为他就是一名老兵,转业到公安系统前就在新疆地区服役。
在石佛寺镇,出名的不只有精美实惠的和田玉石,军警民和谐共建也是一段佳话。
每周一清晨,石佛寺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都会准时响起整齐的脚步声。武警河南总队南阳支队机动二中队官兵踢着标准的正步,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七一”“八一”等重要节点,官兵化身讲师,变红色历史为鲜活故事;体育课上,“橄榄绿”与“红领巾”同场竞技,欢声笑语总能穿透校园围墙。
不仅如此,中队官兵与公安民警还组成帮扶小队,带着就业政策上门,手把手教技术,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春节等佳节,天下玉源社区便化作热闹的民族舞台,维吾尔族的艾力大叔总会多备几副碗筷:“娃娃们执勤辛苦,来尝尝我做的秘制烤羊腿!”
月色下,当都塔尔琴弦颤动,身着便装的军官、民警学起维吾尔族舞蹈,手忙脚乱的舞姿引得大家笑声不断。